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,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。闽鹭公考认为,要破解这一难题,需从制度与市场两方面深入剖析,探寻根源所在。
当前,部分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仍以论文发表、专利数量为主要指标,对成果转化的重视不足。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、绩效考核中,往往因成果转化周期长、见效慢而缺乏动力。同时,成果转化流程中存在审批环节繁琐、产权归属不清等问题,使得许多有潜力的科研成果“锁在实验室里”。例如,一些高校在成果转化时,需经过多个部门层层审批,耗时数月甚至数年,错失了市场良机。
从市场层面来看,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脱节。不少科研项目源于学术兴趣或理论探索,未能充分考虑市场实际需求,导致成果缺乏商业化价值。此外,高校在成果推广、市场运营方面经验不足,缺乏专业的转化团队对接企业资源。许多企业虽有技术需求,却难以找到匹配的高校科研成果,形成“高校有成果、企业有需求,中间缺桥梁” 的困境。
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,不能单一归咎于制度或市场,而需推动二者协同发力。在制度上,应优化科研评价体系,将成果转化效益纳入考核指标,明确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比例,激发其积极性。在市场方面,可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常态化对接平台,鼓励企业提前参与科研项目研发,让科研更贴合市场需求。同时,培育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,为成果转化提供专利运营、市场调研等全链条服务。
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制度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闽鹭公考相信,通过完善制度设计、畅通市场渠道,构建二者联动的转化生态,定能让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,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。